(傳統和現代化交錯矛盾的韓國。 2009.冬)
幾位韓國在台人妻聚在一起聊天時,其中幾位不約而同提到:「親朋好友來韓國旅行或是念書後都愛上韓國不想回台灣了,就算回去後也紛紛期待有機會再來一趟。」大家聽到時都心照不宣地笑了,S別有感觸地說:「他們來韓國多少是想逃避現有的生活,短期充電尋找一些的新鮮體驗。」我們這些嫁過來的人,現實則是無法逃避且必須面對的不可承受之輕;但也有不少朋友來韓國初體驗,因為景色不如韓劇中浪漫,衣服不像想像中便宜而大失所望。
潔咪不禁想起三年前去英國遊學時的心情,也曾經因為語言半通、物價昂貴、歐洲人驕傲自大而感到失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卻開始覺得呼吸的空氣好清新,眼前的人物景色好特別,心情隨著遠離紛擾的家園顯得格外輕盈,過去複雜和矛盾的情緒都因為轉換成一個「過客」的心態找到了停歇處,不過我也終於明白:「旅行,並不能解決卻能夠淡化已經存在的問題。」
那韓國呢?對旅行者和居住者而言,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老實說,潔咪在這裡生活不到一年,也還在摸索階段,有時候覺得他是擁有無形重量的巨大影子,既驕傲又脆弱,有時候又覺得他是充滿矛盾樂趣的熱帶叢林,既迷人又壓迫。正因為對這個國家一知半解,生活的確既辛苦又「心」苦,尤其是觀念的衝擊和對大環境無力改變的挫折。
像潔咪就曾經無法理解為什麼不講敬語就會惹得長輩大發雷霆?但這卻是源於中國儒家思想的發明,為什麼學生要補習補到晚上10點才會有競爭力呢?但不能否認韓國這幾年來進步神速。經過得不到答案的撞牆期後,我才漸漸明白,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一體的兩面,當好處多於壞處很難被撼動,但是當壞處多於好處自然就會被淘汰,或許不能因為不能適應就覺得不合理,也不能因為不能改變就放任擺爛。
而在這樣起起落落、跌跌撞撞的異國生活中,心態的轉變也讓潔咪從對韓國冷感的北極圈慢慢走進可以品嘗四季冷暖的溫帶區,慢慢挖掘韓國生活裡小幸福。在家裡附近兜一圈,不用「搶搭旅遊熱潮」就能賞雪、賞楓和賞櫻;在體育競賽現場,體驗過去紅葉棒球隊凝聚台灣人的民族精神;在地鐵街道巷口,享受免費飆網的快感,當然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在自己的家鄉自由自在,但除了用外來者的角度批判之外,偶爾也得暫借一下過客的心態,欣賞這個國家帶來的益處,找一襲喘息的空間。
(韓國職業棒球賽搞得也很像民族運動一樣)
潔咪常常會接到有計畫來旅行的朋友提問:韓國好不好玩?這裡確實沒有像歐美國家這麼有氣氛、這麼自由,沒有像台灣有這麼多美食、這麼便宜,沒有像日本這麼乾淨、這麼精緻,但是絕對會有經年累月養成的風土名情和飲食文化,畢竟沒有國家會想蓋個土窯把自己關在裡面像烤番薯一樣來養生(汗蒸幕),滿街的設計和時尚的潮流,就算不想把糖果襪穿在露趾高跟涼鞋裡,但還是不知不覺讓人產生愛漂亮的衝動,像連本來不塗指甲油的潔咪,現在10 根手指頭和10根腳趾頭都色彩繽紛。
而計畫要來定居的朋友則會問說:韓國的生活難不難?韓國有複雜的家庭關係要應付,學習語言的壓力要面對,社會文化的差異要理解,工作機會的短缺要克服,初期生活的便利被犧牲,但與魂牽夢縈的白馬王子相依為命,生個胖娃兒,不就是當初要來的初衷嗎?
所以,以上的問題很難給答案,畢竟心理的詮釋權和行動的決定權都在提問者的心中!潔咪只能藉著片段的觀察讓大家認識韓國,只是這裡有個小小的建議:
如果來旅行,把心態放空,旅行的意義就是藉由另外一個世界帶來的差異感所產生的"心"視野,我們不會說印度很乾淨卻也無法抹滅印度因為佛教文化所孕育的迷幻魅力。
如果來定居,把心態歸零,辛苦是必然的,但是辛苦不代表不能追尋快樂和成就,有幾位人妻朋友就因為生活的壓力,開始經營她們的夢想,做自己事業的主人,不過為愛定居者來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清楚,這真的是一條漫長崎嶇的路,不妨為自己先做個「苦中作樂能力」大測驗,呵~潔咪大概才60分,勉強及格吧。
PS:以上皆為肺腑之言,看完幫潔咪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