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悲傷,雖然輪廓、大小、重量各異,但是悲傷的顏色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那天匆匆走進書店,在書架搜尋只為了想買一本小說讀。自從「達文西密碼」、「追風箏的孩子」等西洋現代文學作家的作品長倨暢銷書排行榜之後,諸如此類的翻譯小說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每本書評都寫的很有來頭,但是讀完之後卻常常都有不過如此的感受,所以在選書時我比較偏向得過英國布克獎的作家,另外就要看封面的設計和書中節錄的文字夠不夠吸引我,而會挑中「第13個故事」就是小說封面的這句話。

然而,這本小說的主軸與其講說是悲傷不如說是談透過閱讀或是經驗的分享達到自我救贖的目的,以過去現在以及故事真相互相穿插的方式敘述,如洋蔥般抽絲剝繭,一層層挖掘最後的答案,悲傷是一種氣氛,卻不是討論的核心,而是一個願不願意割捨和選擇的過程。

作者戴安,賽特菲爾德在序言中透露寫這本小說的靈感起緣於兩個事件,一個是她曾經做過的夢,夢境中,被熊熊大火侵蝕的圖書館內隱約有幾個晃動的人影正努力撲火:另外一個事件是她教過的學生告訴她:直到他18歲才知道自己原來有個出生就夭折的孿生兄弟,所以故事即以閱讀為線,雙胞台的情節為針,穿針引線交錯成懸疑又瘋狂的真相。

隨著愛書成癡的女主角瑪格麗特沉迷用文學舔嗜自己喪失孿生姊妹的缺陷,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獨處時閱讀的經驗。從小我是一個安靜的人,只要有書就可填補鑰匙兒童的寂寞,靜靜坐在小小的房間裡幾個小時,就可以參與一個人從生到死、從高潮到低潮的人生故事,文字變成我的精神食糧,每次逛街閒逛都一定要到書店裡,摸摸新書的皮,翻翻一直想買卻無法下定決心的舊書,甚至我想像自己其實也是一本小說裡的主角,演著已經被安排好的故事,當意外和幸運發生,我總會悄悄安慰自己:「也許要有起承轉合才能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吧!」

「第13個事故事」在處理真相和杜撰故事之間的關係時,也讓我想起其中的一段話:「有時候故事比真相更有趣」,但是人總是覺得發現真相就算崩潰好像也比想像還能帶來安全感,所以當10歲的瑪格麗特無意發現腰上莫名的傷痕是來源於自己出世即離開的孿生姊妹的證據時,她終於知道母親不愛幫她過生日和那眉心深鎖的真相,她依存在那逝去姐妹的相對空間裡以獲得存在悲劇故事中的安全感,直到她隨著知名暢銷女作家薇妲‧溫特複雜、悲傷、不堪的過去慢慢獲得釋放。

而屬於暢銷女作家薇妲‧溫特的雙胞胎故事,反倒讓我體悟的是一個人如何和相對性自我的掙扎和平共存,按照醫學上的統計,雙胞雖然有外表相似和心靈共通,事實上個性卻常常相異,小說裡的艾蜜琳和亞德琳,一個溫和順從另外一個野蠻聰明,就像你我個性中存在的矛盾,也許我們會有本來的性格特質,但是總因為外界的期待或是情緒的刺激而轉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小時候我比較文靜,弟弟則是開朗活潑,父母親時常念我:「你要像弟弟一樣大方一點。」我愛弟弟卻不想真正成為他,這種比較的陰影在成長的過程中陪伴我很長一段日子,偏激的時候還會想為何父母只否定我卻不看見我安靜但是我功課很好呢?我一直在和自己打仗,有時候妥協,有時候積極地『成長』,但是我相信只要回歸最根本的愛都自然能找到一個被接受的安全範圍,例如亞德琳對孩子的愛,對鬼影的愛,就算她依舊深愛亞德琳,但是她選擇用更勇敢的態度面對亞德琳極端醜陋的行為,就像我透過戀愛、悲歡離合和生活的體驗慢慢磨成總算不太糟的我。

不能在講下去了,再講,結局都將呼之欲出,辜負作者九彎十八拐的懸疑鋪陳,總之這本小說應該算好看,緊張刺激,有主題和起承轉合,但是閱讀過程並不舒服,因為你會看到許多人性的黑暗面,嫉妒、憤恨和野心導致一個家族的衰敗,以及囚禁在自艾自憐的防禦圈裡無可自拔的矛盾情緒,但是也會有小小的溫情和陌生人的共鳴,或是被埋藏在巨大悲劇場景裡微微發亮的燭光。至於結局算是歡喜收場,有點扯但算合理,因為故事比真相更有趣啊!


「第13個故事」內容:
瑪格麗特自小在父親經營的古書店幫忙,個性內向,平時喜歡讀傳記,也嘗試過替古人寫傳。一天,她突然收到知名暢銷女作家薇妲‧溫特的來信。溫特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非常神秘低調,從未明白道出自己的出身背景,反倒編造了很多離奇故事來唬弄採訪的記者。但是,由於年事已高,加上病痛纏身,她決定說出自己真正的人生故事,於是寫信請瑪格麗特來為她寫傳。
出於好奇,同樣深居簡出的瑪格麗特來到約克郡見溫特。按照溫特的敍述,她的母親美麗而任性,父親、哥哥都聽從於她,而母親的一對雙胞胎女兒則是行為怪異。她對女作家的故事既著迷,又疑惑,無法完全相信。於是她開始著手調查這個家族,依照自己的調查結果將這個家族的故事拼接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潔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